2012年到2014年,基金经理离职人数从111人上升至200人,创下历史新高。而2015年以来,基金经理离职的速度并没有放缓,反而愈演愈烈。
分析人士认为,大批成熟公募基金经理创办私募,无论是对公募行业还是私募行业的影响都将是巨大的。一方面,公募基金经理的“奔私潮”无疑将加剧公募基金的人才难题。
公募精英“游”向私募蓝海2015年第2期
汇添富总经理林利军离任的消息终于有了确认。在林利军在信中称,“换届之后,我还会担任汇添富公益基金会理事长一段时间,一方面做好工作的过渡,另一方面继续做一些我所热爱的公益事业。” [详细]
林利军在其信中表示:“我将更加简单,更加专注,更加超长期、积极拥抱移动互联网,从’发现价‘走到’发现与创造价值‘,帮助真正的企业家创业创新,为打造世界级的中国企业尽绵薄之力。”[详细]
2015年伊始,公募基金业迎来了史上最为密集的奔私潮。而同一基金经理管理的多只产品同时出现的增聘基金经理现象,往往也被解读为基金公司为老基金经理离职提前做准备。从管理产品的规模和数量来看,曾刚无疑都属于“劳模”。难道这位长期在固定收益市场打拼的基金经理也要转变职业轨道?[详细]
由于投研团队人才贮备和人员优化配置的调整,曾刚实际管理且主要负责的基金产品已降为3只,为汇添富多元收益债基、汇添富实业债基和汇添富双利增强债基,其管理范围为中长期纯债和二级债基。[详细]
此前备受诟病的考核机制中,公募基金经理大多面临着巨大的排名压力,内部约束机制严格,一些基金公司的制度让基金经理很少有自由选择的余地,在投资的程序、品种、仓位、个股或券种的比例等均有严格规定,而公司内部的僵化管理体制与人浮于事也让基金经理不堪重负。[详细]
2015年以来,基金经理离职的速度并没有放缓,反而愈演愈烈。在刚刚过去的两个月中,就有21位基金经理离职。最近“最后的大佬”尚志民等也从公募基金离职。大佬离去,公募基金还能玩得转吗?公募基金是不是就不能买了?[详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