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已授权

注册

基金子公司突围探路 练好内功寻找差异化

2019-02-18 03:02:33 证券时报 

基金子公司在探索新发展的路途中普遍感到迷茫。记者调查后发现,一些公司将ABS、另类投资、固定收益、FOF等业务作为突围点。行业人士表示,行业红利已过,基金子公司需要练好内功寻找差异化。

基金子公司的总体规模从2016年高峰期的10.5万亿降至2018年末的5.3万亿,几近腰斩。据了解,多家基金子公司的规模缩水比例高达60%以上。过去动辄数千亿的管理规模如今大多数降至数百亿元。某中字头基金子公司最高峰规模超过1000亿元,而目前仅100亿元,缩水90%。

中国基金业协会公布的2018年基金子公司资产管理月均规模显示,最高的建信资本为4616亿元,第19名北银丰业和第20名鹏华资产月均资产规模分别为972亿元和941亿元,也就是说49家基金子公司中60%的公司月均规模低于1000亿元。

人员大幅流失

去年基金子公司人才流失趋势不减,一些公司人员减少50%以上。北京深圳两地多家公司目前在职人员不超过50人。深圳一家基金子公司总经理称,其人员数量不足30人,仅为高峰时期20%。

2012年基金子公司开启业务之后,行业规模迅速冲过万亿。数据显示,2014年基金子公司专户业务管理资产规模即冲上3.74万亿元,其中大部分项目来自于通道业务。

2014年8月,证监会通报了三家基金子公司存在委托不具有基金销售资格机构销售资产管理产品、进行有失公允的关联交易、重要信息未及时向投资人披露等违规行为。同期监管层还发现部分公司在其管理的不同资产管理产品之间进行违规交易等问题,有些公司的分级资产管理产品还涉嫌利益输送、内幕交易等违法行为,并对其进行了相关监管措施。

2015年新三板挂牌之后,很多基金子公司纷纷重仓新三板。一些基金子公司当年投资的新三板项目挂牌成功,一时成为公司的成功投资案例。

好景不长。2017年受到资管新规和基金子公司管理办法的影响,基金子公司开始清理通道业务,规模逐步萎缩。

与此同时,市场环境变化也导致很多公司所持有的投资项目面临多重困境。曾经炙手可热的新三板项目成了烫手山芋——退出无路且难以转让。一家基金子公司高管表示:“公司投资的第一个新三板项目挣了钱,第二个盈亏平衡,从第三个开始持续亏损。”

相同遭遇的还有一级股权投资。多位行业人士也表示,扎堆投资的股权市场项目变现尤为困难。华东地区一位基金子公司内部人士表示,2014年前后公司投资了大量未上市股权。“当时对项目的资质、风险评估审核都较为粗放,重在投出去。相比而言,估值、价格并未在意,如今一些项目感觉砸手里了。”

风控指标升级后,过去看来还不错的项目如今也“满身伤痕”。“过去风控指标较低,项目相对的风险准备和计提较少。在新规和市场环境下,项目风险敞口逐步加大,一方面风险计提增加,另一方面更难出手。”华南某基金子公司高管表示。

更重要的是,过去不少股权投资目前流动性极差。“一二级市场倒挂是普遍现象,主要是根本没人买。”一家大型央企旗下的基金公司子公司高管表示。

增量业务停滞

存量业务风险增大影响增量业务开发。中基协发布了《中国证券投资基金业协会资产证券化业务备案运行情况简报(2018年)》。简报显示,2018年基金子公司备案产品61只,同比下降两成。

记者了解到,2018年少数基金子公司未开展一单新业务,所有精力全部用于改善存量业务,但收效甚微。很多子公司表示增量业务大幅下降。“缺乏人才和资金储备,是公司难以拓展新业务的主要原因。”

在业内人士看来,新趋势下,基金子公司业务范围急速萎缩是造成行业规模和业务量下降的核心因素。

目前已有基金子公司因经营困难,有意放弃牌照,这距离基金子公司牌照发放仅过去6年。很多业内人士表示,基金子公司的红利时代结束之后,行业已经走入依靠真本事生存的新阶段。

突围业务有限

据悉,一些基金公司对旗下子公司的定位还是以差异化为主。母公司希望子公司能自主开发一些更具专业性的业务,例如另类投资、ABS、私募FOF等业务。但基金子公司此前大多为专业性较低的通道业务,业务转型除了人才和资金支持之外,更重要的是母公司以及子公司管理层的战略转型。

上海一家基金子公司人士表示:“公司正在探讨与信托公司合作固定收益项目,这些项目相对收益比较稳定,风险可控,可在一定程度上保证公司正常运作。“

此外,银行理财子公司今后对基金公司的业务需求也被纳入子公司的视野。“银行对权益类产品暂时还存在需求,基金公司对一些私募和海外权益类产品拥有一定优势。子公司可以对接相关FOF产品,不过这还需要与母公司进行业务协调。”深圳地区一家基金子公司相关人士表示。

“不管是ABS还是其他业务,越是专业性较高的业务,成功率越低,短期内投入产出比不可能复制前几年的井喷态势。”北京一家基金公司高管认为。

银行理财子公司组建加之海外资产管理公司纷纷进入国内,公募基金面临的行业竞争压力骤然增大。在此背景下,很多基金公司不愿意再对子公司进行资金和人力的大规模投入,子公司的业务前景看起来并不明朗。

很多基金子公司高管表示,趁着目前母公司增资之后公司资金较为充裕,加大创新业务的储备,争取在新一轮严酷的市场竞争中获得一定的先发优势。“留给我们的时间窗口并不多,在政策松绑的同时,练好内功才可能真正生存。”一家银行系的基金子公司高管称。

(责任编辑:董云龙 )
看全文
写评论已有条评论跟帖用户自律公约
提 交还可输入500

最新评论

查看剩下100条评论

热门新闻排行榜

推荐阅读

    和讯热销金融证券产品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和讯网无关。和讯网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