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24日,国元证券、财达证券、招商证券、国信证券、兴业证券、长城证券、广发证券等7家券商均公告称,获得证监会复函,公司自营业务可以在境内合法交易场所参与碳排放权交易。
截至目前,包括此前已获准的券商在内,行业内共有15家券商的自营业务被允许参与碳排放权交易。一位熟悉碳市场的资管机构人士对券商中国记者表示,券商这一业务资格的扩容,对碳市场发展、碳定价机制以及实体经济促进低碳转型都具有积极意义。此外,他还指出,据其观察,券商目前对碳资产回购交易、碳质押业务以及场外掉期等碳金融相关业务的参与热情高涨。
然而,由于券商目前尚不能直接参与全国碳市场交易,商道咨询首席专家、商道融绿董事长郭沛源在接受券商中国记者采访时表示,短期内,预计获得业务资格的券商将在地方试点市场和自愿碳市场中,通过多种方式开展“首单”创新,以打造碳金融品牌并积累经验。
已有超10家券商获得碳排放权交易资格
碳排放权交易是通过市场机制控制和减少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排放、助力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的重要政策工具。
对于券商而言,碳排放权交易指的是其作为交易对手方,向市场提供国内外碳排放权品种现货的双向交易报价。国泰君安证券副总裁、机构与交易业务委员会总裁罗东原指出,碳排放权交易能够显著降低因市场流动性不足而产生的交易成本,满足客户的建仓、变现等需求,其应用场景主要包括排放单位的履约交易、盈余配额的变现以及减排量的变现等。
公告显示,这7家获准入场的券商均承诺,将严格遵守相关法律法规及复函要求,以服务实体经济、降低全社会减排成本、推动经济绿色低碳转型升级为目标,合规、审慎地开展碳排放权交易业务,并将其纳入公司的全面风险管理体系中。
而从整个行业来看,算上这7家,当前行业内已取得碳排放权交易资格的券商至少已有15家。去年2月初,中信建投、东方证券、申万宏源证券、华泰证券、中金公司、华宝证券相继公告称获准自营业务参与碳排放权交易。中信证券和国泰君安证券则已于2014年、2015年获得上述业务资格。
券商竞相“追逐”地方碳金融业务首单
“不过,目前全国碳市场尚不允许投资机构和个人参与交易,因此虽然券商纷纷发力业务资格,但暂时还不能直接参与全国碳市场。从这个角度看,券商取得自营业务的碳排放权交易的准许,主要还是为以后的业务做准备。”郭沛源对券商中国记者表示,短期内,券商预计将积极在地方试点市场和自愿碳市场中,通过多样化的方式开展“首单”创新活动,旨在打造碳金融品牌并积累相关经验。
从实践来看,前述早已获得业务资格的券商确实在开创“首单”上动力颇足,并参与和创设了多种多样的碳金融产品,包括但不限于碳资产交易、碳资产交易回购、碳配额远期交易、国家核证自愿减排量(CCER)交易、碳资产质押贷款风险缓释工具等。
就今年以来,具备业务资格的券商也是积极投身各地碳市场。比如年初,上海环境能源交易所达成首批次7笔碳回购业务,中信证券、中信建投、华宝证券、东方证券、华泰证券、国泰君安、中金公司等均有参与。再如11月初,湖北碳排放权交易中心发布借碳交易业务细则后的首批借碳交易业务,参与方有中信证券、中信建投、中金公司、东方证券等。再比如,11月末,广东省碳排放配额线上抵质押融资业务启动仪式举行,首家碳资产处置交易合作方国泰君安证券。
在业内看来,券商竞相追逐该业务资格的动因,在于碳市场有望带来新的业绩增长机会。据罗东原介绍,经过近几年的摸索和创新,当前,券商在碳市场中主要扮演四种角色:信息和服务中介、交易中介、融资者以及产品提供方,并已发展出五种成熟的业务模式,具体包括碳排放权交易、碳减排量购买交易、买断式回购交易、碳配额与减排量置换交易以及碳抵消/中和交易。其中,碳排放权交易是最基础和主流的业务模式。
多重政策利好不断释放
值得一提的是,金融机构进入全国碳市场已有政策利好信号释放。
今年10月,中国人民银行、生态环境部、金融监管总局、证监会联合印发《关于发挥绿色金融作用 服务美丽中国建设的意见》提出,在稳步扩大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行业覆盖范围,逐步丰富交易品种、交易主体和交易方式的同时,充分利用市场现有金融市场基础设施体系,整合优化碳市场交易、清结算等制度安排,研究完善碳市场相关准入、交易、服务等技术规范,稳步推进金融机构参与全国碳市场建设。
与此同时,全国碳市场也即将迎来首次扩围,这又是另一个积极信号。
据了解,全国碳市场于2021年7月16日正式启动交易,目前已完成两个履约周期的配额交易与清缴工作。不过,全国碳市场当前仅覆盖电力行业,尚不完整。郭沛源也对记者指出,虽然我们已经建成全球最大的碳市场(按照覆盖温室气体排放量计),但累计交易金额偏低,资产流动性不高,这会降低金融机构参与的积极性。
根据生态环境部在9月发布的《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覆盖水泥、钢铁、电解铝行业工作方案(征求意见稿)》,水泥、钢铁、电解铝行业将于2024年年内正式纳入全国碳市场。纳入后,全国碳市场覆盖排放量将占全国总量的六成左右。
仅从当前全国碳市场规模来看,上海环境能源交易所最新数据显示,2024年1月1日至12月24日,全国碳市场碳排放配额成交量1.84万吨,成交额176.83亿元;截至2024年12月24日,全国碳市场碳排放配额累计成交量6.26万吨,累计成交额426.02亿元。
“全国碳市场的扩容,不管是碳排放权市场覆盖的行业扩容,还是参与碳排放权交易的券商扩容,对于碳市场发展、碳定价机制和实体经济促进低碳转型,都有着积极意义。”有熟悉碳市场的资管机构人士对券商中国记者表示。
上述人士表示,碳排放行业的扩容,同样需要交易主体和机构的增加,吸引更多资金进入碳市场,这将有助于提升市场流动性,完善价格形成机制,同时也有利于激活企业端的碳资产,为降碳提供资金支持。
不过,郭沛源也指出,长期看,券商等金融机构在碳市场中是否有较大发展空间,还取决于监管部门如何在碳市场的减排属性和金融属性之间掌握平衡。
本文首发于微信公众号:券商中国。文章内容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和讯网立场。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请自担。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和讯网无关。和讯网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邮箱:news_center@staff.hexun.com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