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发占比不足两成 主动权益基金被冷落

2024-05-31 09:59:00 北京商报网 

“对基金经理没信心,所以没有太大意愿再购买主动权益类基金产品”,投资者李明(化名)向北京商报记者说道。经历了此前市场下跌、明星产品收益率回撤明显后,像李明这样的投资者逐渐增多,他们在购买基金时越来越谨慎,对于主动权益类基金乃至被动权益类基金的选择都明显减少。

事实上,经历了年初市场下跌,基金销售跌入冰点后,随着二季度市场回暖,基金销售也已逐步升温,并超越前两年同期。但其中,权益类基金(含股票型基金和混合型基金)新发规模占比则在近三年来首次不足两成。

另外,年内新发爆款基金的前十名中,也不见权益类基金身影,主动权益类基金方面,当前仅有1只产品发行规模超过10亿元。有业内人士反馈,目前含债、含权益的“固收+”产品在渠道销售方面更受欢迎。另外机构在产品宣传方面,也更多地集中在利好政策支持的指数型产品。投资者不买账、渠道不敢推,主动权益基金的症结在哪?

从“一枝独秀”到“难得一见”

经历了年初的下跌后,二季度以来,大盘走势虽未大幅反弹,但下跌趋势已逐步收窄。交易行情数据显示,截至5月30日,上证综指在二季度涨1.66%,较一季度2.23%的涨幅小幅下滑。而深证成指和创业板指虽然在二季度仍下跌0.17%和0.28%,但相较于一季度1.3%、3.87%的跌幅明显收窄。在此背景下,年内收益率亏损的主动权益类基金数量也从一季度末的超六成,变成二季度末的超五成。

在今年初市场下跌背景下,基金销售一度遇冷,但随着二季度以来的市场回暖,新基金销售也逐步升温,并超越前两年同期。同花顺(300033)iFinD数据显示,从基金成立日来看,截至5月30日,年内新发基金共497只(份额合并计算,下同),总规模为4571.32亿元。

但其中,权益类基金的占比并不乐观。具体而言,股票型基金和混合型基金的新发规模占比分别为11.94%和7.56%,合计19.5%。而这也是近三年来,权益类基金新发规模占比首次不足两成。对比来看,2023年同期和2022年同期,新发基金规模分别为3949.7亿元、4311.37亿元,其中,权益类基金的新发占比分别为36.81%、40.56%。

反观债券型基金的新发规模占比则不断攀升,数据显示,2022—2024年同期,债券基金的新发规模依次为2304.7亿元、2258.41亿元、3593.75亿元,占比分别为53.46%、57.86%、78.62%。

虽有银行理财经理向北京商报记者反馈,由于各类风险偏好的投资者都有,渠道会根据不同投资者的风险偏好推荐产品。不过,记者却注意到,在部分银行、第三方独立销售机构的线上销售页面,产品推荐的重心已不再像前几年市场大热时,主要集中在主动权益类基金,而是均衡地对债券型基金、指数型基金进行推广,主动权益类基金不再“一枝独秀”,甚至“难得一见”。

例如,某银行渠道的基金线上销售主页面中,首推的产品有“优质债基”“周周优选”“宽基指数”“布局海外”几个板块,具体而言,推荐的产品均为债基、指数型基金以及QDII基金。同时,某第三方独立销售平台的“5月值得投”页面中,也分为“短债”“全球科技”“周期资源”等板块,所推荐产品也为债基和指数型基金,均未见主动权益类基金的身影。

有沪上公募内部人士坦言,“当前主动权益类产品销售依然还是比较艰难的,尤其是互联网代销平台销售的主动权益产品。因为现在渠道不会给很多代销的机会,进重点池本身也是好中选优,上线也不容易,就算进入重点池也比较难卖,还有一些产品拼尽全力也只能在成立线附近徘徊”。

渠道导向也间接推动了爆款产品的格局变化。从年内新发市场的爆款产品来看,同花顺iFinD数据显示,当前首发规模前十均为债券型基金,发行规模均在80亿元左右。而年初至今销售最好的权益类产品则均为指数型基金,且主要集中在基金公司力推的中证A50ETF。不过,即使是最受欢迎的产品,在有20亿元发行规模上限的基础上,实募规模也仅超30亿元。而主动权益类基金方面,仅有中欧景气精选混合一只产品的首发规模超10亿元。

“卖家”和“买家”的顾虑

发行不力、渠道不推,主动权益类基金的现状背后,其实有多重原因。

据了解,在基金管理人层面,考虑到监管导向等问题,在产品申报、宣发上也更多地选择被动型产品。有大型公募内部人士就向北京商报记者表示,由于此前监管部门明文支持指数型基金发展,所以当前公司在申报产品时,也更多地倾向申报指数型产品,公司的营销重点也因此更多地倾向这类产品。

此外,也有主攻权益的公募内部人士坦言,公司在年内虽有新发主动权益类产品,但募集情况确实不及往年市场火热时。在个别“固收+”产品销售反响较好的同时,渠道也更愿意做这类产品的持续营销。

在投资者对权益类,特别是主动权益类基金热情不高的背景下,部分产品的销售也不顺利。年内延长募集期的基金中,权益类基金的占比也较高。同花顺iFinD数据显示,截至5月30日,年内共有50只基金延长募集期,有35只为权益类基金,其中有22只为主动权益类基金。而2023年同期,在延募的75只基金中,有37只为权益类基金,主动权益类基金则有24只。

不愿认购,投资者的心结在于没信心。北京商报记者通过多方采访了解到,当前投资者在购买基金,特别是主动权益类基金时存在多方面忧虑。例如,风险偏好较低;需要保证资金流动性;对市场没信心;对基金经理没信心等。

“之前买主动权益类基金,也是在不断地听基金经理的投资理念后,因为相信基金经理所以才会买。但在市场下跌时,就连明星基金经理在管的产品也亏损明显,所以丧失了信心。”李明说道。

李明还提到,“因为当前有置换房产的需求,所以希望能有更多的活钱在手上。之前买的头部公募明星产品到现在还是亏的,所以不想再买主动权益类基金了,害怕再面临产品大幅亏损的情况,不仅会被套牢而且也需要不断补仓,从而削弱活钱的流动状态。买固收类基金的话,就算亏损,幅度也不会太大,在可以承受的范围内”。

还有一位在2021年市场大热时入市的“90后”投资者向北京商报记者表示,“买完就下跌了,现在还是亏的。同时也对市场没信心,所以没有太大意愿再购买主动权益类基金产品”。

困境中反思

在投资者对基金“舵手”甚至对市场缺乏信心的当下,基金经理和基金公司应该怎么做,才能重新获得投资者的信任?

华林证券资管部落董事总经理贾志认为,基金公司设计发行新产品,既要实现公司的战略布局,也要考虑持有人的需求,不盲目追求规模,坚持做正确的事。他还提到,“市场是有周期的,在市场低迷业绩不达标时,基金经理应该增加和持有人交流的频率,获取持有人的理解与支持”。

前海开源基金首席经济学家杨德龙则提到,对于基金管理人而言,虽然当前基金不好发,但却是建仓的好时点。在产品收益走高后,基金管理人可以再做持续营销,所以当前的要点是要保成立。

在基金发行难的背景下,也有部分基金管理人选择布局发起式基金,通过运用自有资金申购的方式,完成新基金的发行。同花顺iFinD数据显示,截至5月30日,年内有321只新发基金(份额分开计算,下同)为发起式基金,其中244只为权益类基金,占比超七成。2023年同期的151只发起式基金中,有95只为权益类基金,占比为62.91%。

前述沪上公募内部人士也坦言,“能让每个产品都成立就很好了。资管行业也习惯了这种周期,当前,一方面,我们自己在加强投研能力建设,希望苦练内功,做好业绩。希望后续在市场回暖的时候,投资者还能够对权益基金重拾信心。另一方面,逆向布局也是较好的选择,我们也希望和渠道一起,继续做好新发和产品的持续营销工作”。

除此之外,投资者不愿在市场低迷时布局主动权益类基金,是否与上一轮市场大热,机构借此力推主动权益基金不无关系?在经历这样的发行“困境”后,基金管理人以及代销渠道在面临下一次“牛市”到来时,对产品的布局、宣发又该如何调整,都值得深思。

当然,一个巴掌拍不响。除基金管理人外,业内人士认为,投资者的投资理念也应按实际情况适时进行调整。在杨德龙看来,上述情况的出现主要由于部分投资者的顺势投资行为,即在基金亏损时不愿意再投,在基金收益率上涨时才想入场。因此,对于投资者而言,应该树立正确的投资理念,坚持逆向投资。同时,由于当前市场仍有上涨空间,是布局权益类基金的较好时机,建议投资者可以根据自己的风险偏好,适当地增加权益类基金的配置比例。

贾志也建议,基金持有人应该依据自身的财务情况和风险承受能力合理地制定资产配置计划,对不同类别的基金产品的风险有充分了解。同时,投资者应该重视销售适当性问卷,客观了解自身的风险等级。

“希望在以后的投资中,我能学会判断行情抓住时机撤退,减少亏损”,上述“90后”投资者如是反思道。投资,究其根本,不仅限于在大涨中获得收益,也要能在下跌时及时规避风险。市场周期波动,热门行业板块轮动,没有人能一直赚钱,也没有人会一直亏钱。重要的是,在投资过程中,能结合此前的经验教训,举一反三,理性布局。

北京商报记者 李海媛

 

(责任编辑:李悦 )
看全文
写评论已有条评论跟帖用户自律公约
提 交还可输入500

最新评论

查看剩下100条评论

热门阅读

    和讯特稿

      推荐阅读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和讯网无关。和讯网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