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Wind统计,以认购起始日为准,2023年5月新基金发行总数为37只,发行总份额317亿,创下2018年2月以来的新低。能发出来的还算幸运,今年以来,鹏扬进取先锋一年持有A、国融光伏主题行业优选A等三只基金发行失败,5月份,方正富邦稳惠3个月定开债、长城创新成长混合、中融消费精选混合等近10只基金延长了募集期。
对基金公司来说,新产品发不动,大可以将锅甩给低迷的市场。诚然,基金发行与市场走势高度相关,行情好的时候爆款基金随时有,比如2020和2021年的一些月份,新发基金数量可以达到200只上下,募集份额可以轻松超过2000亿,最高甚至超过7000亿。但是,如果仅仅将发行遇冷归结于时机,那就容易忽视整个公募基金行业面临的一些深层次问题,若照现有模式发展下去,基金发行“看天吃饭”的周期性变化不但不会缓解,反而可能更加严重,而这种周期性也可能加大A股的周期性波动,甚至形成负反馈循环。而在这些深层次问题当中,基金公司强烈的做大冲动最为典型。
管理费收入决定了基金经理和基金公司的收入,收入决定了利润,利润决定了股东的回报,销售导向是基金公司共同的“最优战略选择”,由此衍生出了一系列的特殊现象。比如行情高位的时候,基金公司非但没有减缓发行节奏,反而继续加码销售,导致大量基民高位入场、深度被套,过去三年发行的主动权益类基金多达1669只,其中仅有280只实现正收益。又比如,基金公司在券商席位的交易佣金超过万分之七,名义上基金公司的分仓是用于券商研究机构的研究,但实际上是为了换取券商对自己产品销售的支持;在银行渠道,由于申购费率远高于尾随佣金比率和托管费,卖新基金赚的更多,银行积极销售新基金,甚至鼓励投资者赎旧买新。新基金越发越多,上万只公募基金,选择难度甚至超过股票,但过多的基金产品分流,即便是爆款基金也会迅速缩水,基金规模的急剧变动,也导致基金经理动作变形,难以维持最优策略。还有,为了带动销售,一些基金公司热衷于打造超高收益率的产品和冠军基金经理,而这些产品往往集中押注少数行业或赛道,收益波动极大。一些迅速成名的基金经理,其管理能力无法匹配管理规模的爆炸式增长,跟随抱团成为普遍现象,导致某些个股估值被严重透支。
“基金赚钱,基民不赚钱”是这三年来公募行业最大的特征,如今这样的状况并没有得到实际改观。“穿越牛熊”是很多基金公司和基金经理标榜追求的目标,那基金公司自身如何穿越牛熊,变得更为平稳、有序?从基金经理的角度,要坚持从自身的能力、对市场的判断出发,以净值的增长和平稳为准绳,合理确定自己的管理规模;从基金公司的角度看,需要彻底放弃“唯规模论”,要设计合理的基金经理激励机制,以为基民创造长期的价值作为自身最重要的考核指标,当基民建立起长期信任后,规模做大也就成了自然而然的结果;从行业协会、监管机构来看,要对分仓佣金畸高、过高换手、赎旧换新等灰色地带出台有针对性的措施,斩断不合理的利益链条,在审批环节,要结合基金公司规模稳定性、收益情况,对优秀者适当倾斜,对落后者予以限制。
投资是反人性的,基金公司的销售行为何尝不是?在高位时要忍得住规模的诱惑,才能在低位时获得投资者的信任。最近,一些机构降低了费率,还有的宣布净值为负不收管理费,但这些方法更多还是为了在低迷期促进销售,或是“迷你基”为了保壳。只有行业普遍跟进,重塑基金公司和基民的关系,基金销售的周期性才会减弱,行业发展也才能更平稳。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