挂牌三次无人问津,三峡财务再次“甩卖”民生加银6.67%股权,“摇钱树”公募基金不香了?

2022-12-07 17:16:27 和讯基金  吴雨其

文|和讯基金 吴雨其

  大资管背景下,公募基金行业蓬勃发展,吸引各路资金加速布局,得公募基金者便能多一份竞业底气,基金公司的股权成为市场争抢的“香饽饽”,但近期境况却发生了改变。

  12月5日,据北京产权交易所信息显示,三峡财务有限责任公司(下称“三峡财务”)拟转让其持有的民生加银基金6.67%股权,转让底价约为1.49亿元。无独有偶,长安基金的部分股权也在挂牌中,其6.67%股权转让底价为3700万元。

  为何曾经的“香饽饽”被接连清仓,公募基金真的失去吸引力了吗?

  时隔两年又溢价挂牌

  曾两次交易民生加银基金股权未果

  具体来看,民生加银基金6.67%股权于12月5日被挂牌,此次转让方为民生加银基金的第三大股东——三峡财务,其转让底价为1.49亿元。

  据公开资料显示,民生加银基金成立于2008年,其股东分别为中国民生银行(600016)股份有限公司、加拿大皇家银行和三峡财务,持股比例分别为63.33%、30%、6.67%。换言之,三峡财务拟将所持股权全部转让。另外,和讯基金注意到,2012年时,民生加银基金曾将2亿元注册资本增加至3亿元,彼时三峡财务就并没有参加此轮增资。

  值得关注的是,这已是三峡财务第三次挂牌,前两次交易未果。此前在2019年11月、2020年9月,三峡财务也曾两度转让所持股份,但均未成功。相比此前转让底价,本次挂牌价已大幅加价,相较第二次挂牌已涨价90%。据数据估算,民生加银估值达到22亿元,三峡财务在持股十几年间已获得丰厚收益。

  如此看来,三峡财务似乎并不看好民生加银基金且出售其股权的意图十分明显,在首次挂牌出售无人接手的情况下,次年9月降价出售,但在2020年公募基金行业处于“大牛市”的状态,三峡财务却毅然而然地选择“甩卖”。

  对于此次股权转让的原因,一位基金业内人士向和讯基金表示,“主要是为了满足国有企业退出非主营业务的相关规定,它(三峡财务)才选择主动清仓。对于卖出的行为,也是三峡财务主动调整。”

  和讯基金曾联系民生加银基金负责人,该负责人表示不予回应。

  管理规模缩水

  高管变动频繁

  视线回到民生加银基金本身,其近期表现似乎也并不尽如人意。

  Wind数据显示,截至12月6日,民生加银基金的管理规模为1309亿元,其中,民生加银基金的非货币管理规模成绩“惨淡”,从2022年一季度至三季度末,其管理规模为1037.15亿元、969.99亿元、832.82亿元,已连续两个季度下滑,较巅峰时期更是缩水四成。其排名已从一季度末的39名下滑至三季度末的46名。

  另外,今年以来民生加银基金已有7只基金走向生命的终点,宣告清盘。其中,民生加银信用双利债券曾踩雷“16皖经02”及“16皖经03”。据和讯基金了解到,这两只债券为华安集团2016年8月至10月发行的债券。此前,两只债券因未按时兑付回售款和利息,构成实质性违约。。

  除此之外,民生加银的“不确定”因素也较多,近年来高管频繁变动同样饱受市场关注。几天前,民生加银基金新任掌门人郑智军上任,自新任总经理任职之日起,董事长张焕南不再代为履行总经理职务。距离此前原总经理李操纲离任已有8个月。

  回顾民生加银过往基金经理变动情况可知,民生加银基金的情况似乎较为动荡。据了解,2011年1月,民生加银基金首任总经理张嘉宾离职,此后,总经理一职由董事长杨东兼任。但同年,杨东也离任,万青元成为新任董事长。2012年2月,俞岱曦成为公司总经理;而后,吴剑飞于2015年5月继任总经理一职。随后,吴剑飞于2018年11月离职,张焕南出任代理总经理;2019年4月,李操纲成为新任总经理,后于2022年3月因个人原因离职,张焕南再次代理总经理一职,直到郑智军上任。短短十余年时间,民生加银基金已更换7名总经理。

  业内人士认为,公募基金公司高管变动,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公司内部的重要决策的,若是一家基金公司内部高管频繁变动也会对其发展产生不利影响。

  转让股权的背后:

  公募基金真的不香了吗?

  事实上,近期公募基金公司股权转让并不止民生加银基金一家。从挂牌信息可知,长安基金6.67%股权的项目于11月29日开始披露,转让底价显示为3700万元。早在2021年12月,这部分股权也在北京产权交易所有过挂牌,彼时的转让底价也是3700万元。此外,今年以来也有多家公募基金转让股权。

  那么,曾经被市场追捧的公募基金是否已经“跌落神坛”?

  据了解,公募基金公司的收入来源主要为基金管理费,因此,基金的资产管理规模的大小极大程度左右着该公司与股东方的利润。一旦跨过资产管理规模的盈亏平衡点,其相对稳定的管理费收入则会成为股东的“摇钱树”。

  但近年来,公募基金行业马太效应愈演愈烈,资金逐渐向头部基金公司和绩优型基金经理靠拢,一些中小型基金公司受制于投研实力、品牌形象等,管理规模增长乏力。一位经济学家同意此观点,“公募基金股权并没有“高人一等”,对于那些投研实力并不强的公募基金股权,早就没有吸引力了,投资价值有限。”

  另一位基金人士则表示,经过几年发展,随着公募基金估值大涨,在这种情况下,原始股东会选择将其股权变现,实现“落袋为安”,用以补充自身发展资金或配合战略发展的现实需要等。

  再者,聚焦主业发展也是股东转让基金公司股权的一大原因。据公募基金股东转让公告中显示,转让原因大部分都是优化自身业务布局、实现传略转型和业务聚焦、削减非主业投资、回收管理精力等等,所以转让非主业参股公司的股权也有可能是出于自身发展需求。

  此外,市场认为,基金公司的股权变更分两种,一种是控股股东的股权变更,另一种则是小股东的股权变更,而小股东的股东变更不会对公司经营发展产生实质性影响。“基金公司股权转让是资本市场上常见的市场化行为,只要转让的股权份额不高,一般也不会对其运营造成太大的影响。”

(责任编辑:吴雨其 )
看全文
写评论已有条评论跟帖用户自律公约
提 交还可输入500

最新评论

查看剩下100条评论

热门阅读

    和讯特稿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