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期过后,市场并没有如期出现红火行情,反倒天天上演“不亏就是赚”的戏码。不少小伙伴开始质疑自己,我买了宽基也买了窄基,持仓里有被动指数也有主动管理,基金不是热门赛道就是明星经理,基金还都分散在不同主题的篮子里,怎么这些蛋都碎了呢?
今天,规划君就来跟大家说说基金的亏损和应对办法。
首先,最近基金为什么大都绿油油?
行情使然。根据近期市场数据观测,近期市场持续调整,板块轮动速度快,热点持续性差,前期高光赛道纷纷调整,而市场却没出现新的明确主线来接棒,市场虽没什么系统性风险,但资金也大都处于短期迷茫状态,整体赚钱效应较差。所以,基金反映也是一片绿。
行情不好时,往往是自省的好时候,如何判断自己的持仓没问题呢?
主要有两方面:
先把自己的持仓基金列出来,看看数量是否合理,投资是否重合。
每个人投资习惯和能力不一样,有人买十来只基金,依然能非常清楚地记得每只基金的主题、持仓和投资风格,可有人买超过五只就开始迷糊了。一般来说,建议大家把基金数量控制在3-5只为宜,便于管理。
同时,还需要看基金的投资是否有重合。比如,买了沪深300又买了上证50,显然是重合。又比如,买了两个明星经理,可俩人持仓都偏大白马,也没法分散你自己的组合风险。
再来,看看基金质地。
对于被动指基来说,都是被动跟踪指数的,如果你看好对应指数,就可以投资相关指数基金。
对于主动管理型基金来说,把长短期的历史业绩排名都拉出来看看,再结合回撤等指标来看基金业绩是否稳健。有些基金长期业绩很不错,但短期也免不了受市场扰动,这种优质基金被拖累的情况,其实大家不用紧张。不过,如果短期更换了基金经理,大家就需要谨慎些,建议观察一段时间业绩变动情况再看是否继续持有。
在确定自己持仓没问题后,咱们再来说说,亏损的时候该怎么办。
对于定投,或是仓位已经比较重没什么闲钱的投资者,市场不好的时候,心态要好,别老看账户,扛一段时间总能否极泰来,坚持投资相信时间的力量,市场低迷时的“无为而治”也是不错的选择。
如果你有足够资金,加仓也是可以的。下面重点说说怎么加仓。
对于指数基金,加仓可以参考指数估值,估值分为PE、PB这类绝对估值数据,和估值百分位这种相对估值数据。
对于运行历史较长的指数来说,看估值百分位就能确定当前指数处于历史什么水平。一般来说,估值百分位≥80%时,属于相对高估的区间,而估值百分位≤20%,可以说是相对低估,在中段水平属于合理估值区间。大家可以通过百分位来确定这个指数现在是便宜还是贵,从而决定是否加仓以及加多少。
不过,对于运行时间较短的指数,比如双创50指数,运行时间只有1年,所以难以从估值百分位来判断便宜还是贵。这时还得从产业发展等情况来判断,相对会复杂一些。
对于主动管理基金来说,加仓可以参考主动基金的最大回撤数据来看。即便是优秀的主动管理型基金,也避免不了净值波动。当基金净值持续下跌时,大家可以把当前的净值回撤和基金历史上的最大回撤率相比较,越接近,越能侧面反映跌得越到位。当然,市场是动态的,这个指标只能作为参考,也许原先最大回撤是30%,而当下可能跌个10%就到位了,这都是不一定的。
上面说到的这些数据指标,大家都可以在网上查阅到,比如通过基金豆APP和小程序就能查。
还有一个大家常纠结的问题就是,加仓时该加多少。
这里推荐一种简单易行的方法,可以根据跌幅来分笔加仓。比如,跌了20%就加三分之一的闲钱,再跌10%就再加三分之一。加仓时点和加仓金额可以根据市场情况来调整,如果市场正面临系统性风险,出现单边下跌时,可以把跌幅设定地大一点,比如跌10%以上再补仓;如果市场只是小幅震荡,可以把跌幅设在5%附近进行加仓。
说实话,除非是股灾情况,不然基金的阶段性跌幅一般不会超过30%,尤其是主动管理型基金。另外还需要说一点,加仓不用把子弹打光,有时你只加了三分之一的资金,就已经止跌反弹了,这时可以不用追高加仓,买了多少算多少,手里留点钱,心里才不慌。
涨跌是市场常态,大家也要平常心对待。投资权益市场的钱得是不着急用的钱,可千万别拿着明年买房的钱来买基金,加仓的钱也是一个道理。短期的涨跌很难预测,但只要长期的方向确立好,坚持投资肯定是会有回报的。
大家在基金投资的过程中,可能遇到这些问题:
涨了,买入怕追高,卖了怕卖飞;跌了,买入怕抄在半山腰,卖出又心疼割肉。尤其是今年的市场行情,风格切换的比较快,很难抓住节奏。
受到情绪波动、认知偏差、热点以及各种短视型销售的影响和忽悠,投资过程非常耗神和揪心,结果可能和付出并不成正比。
为此好规划推出X基金——每个交易日,为你甄选一只且仅一只,适用于当日的优质基金。
X基金的意义就是帮助我们在恰当的时间买入,再在恰当的时间卖出。一方面可以避免“过山车”行情带来的负面投资体验;另一方面及时止盈可以锁定收益落袋为安。
X基金目前有57只基金正在运行中,24只基金已止盈;平均用37天获得了10.50%的绝对收益。
————市场有风险,投资需谨慎————
点击阅读原文,上车「X基金」
本文首发于微信公众号:好规划网。文章内容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和讯网立场。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请自担。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