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万起步的私募也有定投了!
近日,记者从多个渠道了解,平安银行(000001,股吧)私人银行在业内率先推出私募定投,而私行老大:招商银行(600036,股吧),也正紧锣密鼓地推出该项业务。
基金定投大家都不陌生,这玩法公募基金投资者都熟悉,但私募定投却首次听说。作为高净值客户的理财产品,私募的门槛高,100万起步10万追加,这种“土豪”配方到底怎么玩?让我们来看看。
最“土豪”定投来啦!
100万起步、10万追加
私募一向被认为是最“土豪”的理财方式之一,而如今,“土豪”也有定投了。
近日,平安银行私人银行在业内率先推出私募定投。客户在首次认购私募类产品成功后,可通过平安口袋银行App一键开启私募定投,实现定期定额自动追加认购,并可个性化设置定投金额、期限等,一次开通,即可减少后续繁琐操作。
因而,平安银行私人银行此次业内率先推出的私募定投产品,针对性地解决了该痛点,打破客户在私募追购过程中的瓶颈。
从平安的资料显示,目前已有淡水泉、重阳、拾贝、泓澄等多家私募为首批私募定投机构。
如目前已在平安银行发售的股票型产品:淡水泉优选1号,首次认购金额不低于100万,追加认购不低于10万,以1万元的整数倍递增。即100万起步之后,至少10万来定投,如果按照最低标准进行每月定投,则一年金额高达220万元。
目前,包括深圳某老牌中大私募、沪上某百亿私募等已入选招行首批定投合作私募。
私募表示,两大行纷纷推出私募定投,主要是渠道产品创新,私募基本没参与产品设计,主要就是看私募本身就是产品有没有入名单。
据介绍,私募定投具备与公募基金定投相似的优势,不仅操作便捷,也具备了分散选时风险,平滑投资收益的特点。
混合型追购门槛从10万到5000
管理费、业绩提成纷纷降低
除了上述所介绍的股票型产品,这次两家银行的定投最大的亮点,无疑是混合型产品的起点、追购门槛降低。
平安银行的情况是:首次交易完成后,私募定投追加认购5000元起,为投资人提供更灵活的投资选择。追购是5000元起步,可按1000元的整数倍递增。
一私行人士直言,“一次投40万不是土豪,但每月能坚持投1万、2万甚至5万的,相较于公募基金100、200的定投人士而言,这无疑是土豪。”
同时,招行的管理费、认购费、业绩提成也是比目前业内的标准降低。
1.管理费不足1%
目前,私募普遍的管理费率为1.5%-2%之间。而本次招行定投的项目,管理费和投资顾问费不超过1%。
具体如下:管理费暂定为0.10%+中信信托0.10(暂定,不在本层收取,在中信信托募集层收取);投资顾问费暂定0.5%。
2.业绩提成为12%
浮动投资顾问费也仅为12%。而目前,私募行业一般会提取20%的业绩报酬。
3.申购费为0.5%
认购/申购费为0.5%,也比目前私募普遍的的1%认购费低。
私募规模有望稳定增长
平安银行表示,平安银行客户的私募投资需求旺盛,私募类产品认购与追购交易数持续增长,私募业务发展势头强劲。从交易情况看,2018年平安银行客户的私募认购交易次数增长107%,追购次数增长14%。
但在私募业务规模快速增长的同时,私募交易追购过程中的不便愈发突显。不同于普通理财产品,购买私募类产品的流程冗长,步骤繁琐,在追加认购时,仍须按照首次交易的流程进行,因此给投资者带来极大不便。平安银行私人银行此次业内率先推出的私募定投产品,针对性地解决了该痛点,打破客户在私募追购过程中的瓶颈。
在投资市场,基金定投之所以受到认可,是因为可以通过简单的定期、定额投资方式平滑投资收益波动,弱化投资者对进场时机主观判断的影响,让投资者养成良好的长期投资习惯。经历多年发展,定投产品在公募基金领域运作已经较为成熟。此前,私募基金交易因受到流程限制,交易繁琐,而随着科技的发展,这一瓶颈正在被打破。
平安银行私人银行相关负责人介绍了私募定投的三大优势,首先,精选私募,平安银行私人银行经过严格筛选,首批私募定投均为精品私募;其次,追购门槛降低,首次交易完成后,私募定投追加认购5000元起,为投资人提供更灵活的投资选择;第三,申请便捷,省时省力,极大提升了投资体验。
华南一知名私募销售十分期待私募定投,在其看来,这对于私募业将产生巨大的影响。如果高净值客户养成定投私募的习惯,对于投资者而言,就能通过简单的定期、定额的投资方式,规避了投资者对进场时机主观判断的影响,让投资者养成良好的长期的投资习惯,避免追涨杀跌;而对于私募而言,其规模也将得到稳定地增长。
不过,沪上一百亿私募却表示,虽然与两大行有接洽并有入选,但应该不会在第一批,他们希望先看下效果再决策。同时他表示,由于本身是做权益类的,他们只发股票型产品,即产品都是长封闭、100万起步,“第一笔至少100万,每月至少10万,这个门槛其实很高,而且我们每笔锁三年以上,不是特别合适定投”。他告诉记者,目前了解到一些做股票的私募机构,为了能降低门槛,发了混合型产品,但这样股票仓位就会受限。“至少有20%要买固收或债券,我们不太会这么做。”
本文首发于微信公众号:中国基金报。文章内容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和讯网立场。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请自担。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和讯网无关。和讯网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