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已授权

注册

50家券商承诺出资545亿,19家已投出85亿,"好标的真不多",纾困基金落地还有难点

2019-01-27 18:55:28 和讯名家 
 
50家券商承诺出资545亿,19家已投出85亿,"好标的真不多",纾困基金落地还有难点
    10月31日,中国证券业协会组织召开“证券行业支持民营企业发展系列资产管理计划”发起人会议,证券行业驰援民企、缓解股权质押风险的大幕正式拉开。

  各证券公司响应监管,迅速完成出资并积极推进资管计划落地。然而从数据上来看,近三个月过去,50家券商承诺出资规模累计达545亿元,但仅有19家券商已进行具体项目投资,投出金额总计84.99亿元,涉及沪深交易所上市的25家民企及其主要股东。

  从意愿上来看,不论是券商自身还是地方政府,对于缓解股票质押风险都有实际的内在需求,动力不可谓不强。但从落地速度来看,与监管预期仍然有距离。券商中国记者采访多家券商负责纾困基金项目落地的相关人士了解到,实操中存在来自标的项目筛选难、方案设计复杂、政策限制等多方面困难。目前落地规模不大的一个核心症结还在于,受多方面因素限制,来自银行的“大头资金”迟迟没有进来。

  19家券商已投出84.99亿元,涉及25家民企

  先来了解一下证券行业纾困基金项目落地的最新进展:

  1月22日,中国证券业协会发布证券行业支持民营企业发展系列资管计划进展通报(第五期)称,目前有19家证券公司管理的系列资管计划已进行具体项目投资,累计投出金额总计84.99亿元。

  截至1月20日,又有江海证券、长城国瑞证券、东北证券(000686)、华宝证券国海证券(000750)、财富证券中航证券联讯证券等8家证券公司均已完成协议签署,并承诺自愿出资。截至目前,50家公司承诺出资规模累计达545亿元。

  中证协称,目前,各证券公司仍在有序推进系列资管计划落地。截至1月20日,已有38家证券公司共成立了53只系列资管计划和11只子计划,出资规模总计529.3亿元左右。从投资方面来看,目前有19家证券公司管理的系列资管计划已进行具体项目投资,累计投出金额总计84.99亿元,与2018年11月底相比增长了6.6倍,共涉及沪深交易所上市的25家民营上市公司及其主要股东,切实纾解了民营企业及其股东的流动性困难。

  项目难选,“怕错单”

  尽管目前的推进速度已较此前有了较大进步,但仍然未能达到预期。症结在哪里?

  券商中国记者采访多家券商负责纾困基金项目落地的相关人士发现,各家券商在意愿上都希望积极推动项目落地,但真正实操中,项目筛选、方案设计的复杂度和政策限制等困难切实摆在眼前。

  大体来看,各券商都由私募子公司、投行团队、信用团队、资管团队等组成纾困基金工作小组。具体到每家券商,工作小组的设置也因自身条件和特点各有不同。比如,有些券商由投行负责推荐项目,有些券商由信用团队主导;一些券商的项目落地主要通过私募子公司,一些券商兵分三路,母公司、资管子公司、私募子公司各自可以投项目。

  各券商已经达成一致的一个概念是,市场化纾困“救急不救穷”,不会以慈善的目的纾困,投的项目一定是优质标的,比如要求细分行业龙头、负债率较低、大股东债权清晰、近三年营业收入和归母净利润保持增长等等。

  这也就形成一个悖论。不少受访人士认为,市场上好标的真的不多,10%都达不到,项目多带有瑕疵,例如业绩下滑、涉及法律诉讼等。

  华东一家大型券商的私募子公司人士告诉记者,目前他们公司还没有项目落地,主要因为投资纾困的项目与其常规的投资逻辑不一样,需要建立一套新的投资逻辑去分析项目的财务数据,内部分歧往往很大。

  “我们找了好几个标的,都是业绩下滑很明显的。2018年的预测利润和营收都下跌百分之七八十,有的将近下跌100%。这种项目是不符合我们常规的投资逻辑的。而且,如果投进去之后大股东减持了,股价还可能往下跌,这个投资压力就很大了。”该人士告诉记者。

  他说,一来,作为一家上市机构,业绩回报压力通常比较大;二来,纾困项目不比寻常投资,最怕“错单”,一旦投下去,金额都不是小数。因此,在做项目投资决策时,内部往往分歧很大,迟迟投不下去。

  也有券商人士反馈,市场化纾困的成本不低,假设按低的算,7%-9%的借贷成本再加上20%-30%的后端分成,这样的成本对于大部分遇到困难的上市公司大股东来说压力很大,如果不是实在没办法,绝不会来找券商纾困。

  股权投资基金不能投债权 ,资管计划没法结构化

  另一个困难是,纾困资金落地的两大渠道各有优劣势,难以两全。

  券商中国记者了解到,纾困资金投资项目时主要有两种渠道:一种是券商资管计划,另一种是私募股权投资基金。

  由于地方政府本身更熟悉私募股权基金的运作,再考虑到税收、主导权等方面因素,所以地方政府牵头的纾困基金基本上是以成立私募股权投资基金为主。私募股权投资基金的优势还有,可以做优先和劣后的设置,但劣势是,私募股权投资基金只能投资股权,不能投债权。

  资管计划在投资范围上则要宽泛得多,股票、非上市股权、债权、收益权等等,都可以投。但是,按照基金业协会的相关规定,尽管资管计划理论上可以有优先劣后的结构化设置,但是要求“同亏同赢”。也就是说,在结构化资产管理计划产生投资收益或出现投资亏损时,所有投资者均应当享受收益或承担亏损,但优先级投资者与劣后级投资者可以在合同中合理约定享受收益和承担亏损的比例,且该比例应当平等适用于享受收益和承担亏损两种情况。

  举个例子,假设一个结构化产品10个亿,优先级出资5亿,但约定只享受20%的收益和承担20%的亏损。这其实和优先级只出资2亿投资该产品所获得的损益概率是一致的。“其实就是没有优先劣后的概念了。”华东一家大型券商的资管子公司负责纾困项目人士告诉记者。

  私募股权投资基金不能投资债权、资管计划不能保证优先,这样的情况就成为追求收益稳定的资金加入进来的阻碍。

  核心症结:银行资金迟迟进不来

  而目前,在纾困规模上达不到预期的一个核心症结,就是来自银行的“大头资金”迟迟没有进来。

  上述资管人士分析,银行资金进不来,一是意愿不强,二是政策限制。

  从出资意愿的角度,一种情况是,此前没有做股票质押业务的银行参与的积极性天然就不高。另一种是,此前有股票质押业务的银行虽有意愿,但是,股票质押项目中,通常融资人都是向多家机构借钱,银行在每个项目里出资的比例都不高,一般在20%-30%。如果参与纾困,投入的资金会更多,风控部门很难通过这样的项目。

  从政策限制的角度,银行出资的部门是资管部门,出资来源是银行理财。按照资管新规和理财新规,一方面,存量的资金池的钱将于2020年底到期,此时如果用于投资项目,两年无法保证退出。另一方面,资管新规对期限错配也有严格要求。

  如果不用存量的钱,而是新发行理财产品呢?目前的情况是,各家银行的理财子公司都在陆续设立当中,设立完成后才开始新发产品。

  银行还有一条路,可以发行封闭式理财产品对接这类资产,但这种产品销售难度不小,而且单个产品规模不大,对纾困基金起不到真正的规模作用。

  华东一家大型券商信用业务人士告诉记者,现在和银行合作唯一的方式就是存量转换。“也就是说,原本这部分理财资金就是投资了股票质押,现在将这部分资金池资金换成单一的定向理财,风险敞口不增加,风控条件基本相当。”

  业界呼吁各方形成合力

  目前各证券公司成立的系列资管计划以自有资金出资为主,也有的是地方政府作为主要出资。但是,单家体量毕竟有限,按照原先的设想,即由券商、地方政府、银行等形成联合体,共同出资共同决策的局面没能形成。

  “一个投资决策如果两三家人一起做,决策效率就很低。券商、保险决策还快一点,但地方政府没有这个经验,银行出钱的部门和选择标的的部门是两个部门,内部流程设置、谁来决策、怎么度量风险等等,都需要时间解决。”上述资管人士说。

  券商在与地方政府合作时,也遇到一些难点。比如,上述信用业务人士告诉记者,地方政府一般会要求救助本地的企业,不管企业资质如何,但券商希望市场化挑选项目。另外,纾困项目本身质地不算优秀,国资介入的话,未来会面临严格的审计,所以大家都非常谨慎。

  

 

    本文首发于微信公众号:券商中国。文章内容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和讯网立场。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请自担。

(责任编辑:岳权利 HN152)
看全文
写评论已有条评论跟帖用户自律公约
提 交还可输入500

最新评论

查看剩下100条评论

热门新闻排行榜

推荐阅读

    和讯热销金融证券产品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和讯网无关。和讯网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