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妍君
岁末年初,公募基金高管、基金经理密集变动的迹象再次开始凸显。
日前,6家基金公司先后发布了董事长离任或是新任董事长、副总经理的公告。同时,截至1月23日,年初以来,公募基金行业共发布了164条关于基金经理的公告,涉及基金经理变更、离任及增聘等情况。
一位基金公司内部人士向《中国经营报(博客,微博)》记者透露,今年基金经理的变动,一方面跟(去年)业绩有关,另一方面跟基金公司的整体策略有关,“比如我所在的公司也对投研团队做了比较大的调整,同时,基金经理的变动跟周期性有关——包括行业的周期性、股市的周期性等。”他说。
另外,天相投顾研究员向记者指出,去年的市场环境下,权益类产品的业绩普遍不佳,导致部分基金经理对年终奖不做预期,有可能选择提前离职,继而导致离职潮提前到来。
股东意志影响高管变动
1月19日,财通基金发布公告称,公司原董事长刘未因公司经营管理需要于1月18日离任,新任董事长为夏理芬。刘未为财通基金元老级人物。据了解,刘未曾任职于财通证券经纪有限责任公司,于2010年1月进入财通基金管理有限公司,负责公司筹备组建及成立后的公司运营事宜,历任副总经理、常务副总经理。2013年4月,刘未升任财通基金总经理一职,2016年9月,刘未从总经理一职转任董事长。
有资深业内人士向记者指出,基金公司的高管变动一般涉及三方面的原因,比如业绩考量、股东方面的安排,也不排除特别优秀的管理者因为自身职业规划主动选择离职。
不过,上述基金公司内部人士则表示,“目前基金公司总经理、董事长的变更,更多来自股东方的意志,很多基金公司的股东都是大的金融机构或是央企、国企,他们在这方面的任免,可能更多考虑集团人事的变动,而副总层面,更多会考虑市场化因素。”
值得一提的是,几乎在刘未任职董事长的同时,2016年三季度末,财通基金公募管理规模首次突破两百亿大关。此后,其公募管理规模并未实现进一步增长。截至2018年年底,财通基金的管理规模为175.85亿元。此前较长一段时间内,财通基金都对外声称,将把定增产品作为特色产品及方向。据媒体报道,在2017年以前,财通基金在定增领域的积累一度超过千亿元规模。不过,2016年以来,受再融资新政、减持新规等多重政策影响,财通基金定增业务规模有所下滑,但其在主动权益、量化、固收等方面逆市布局,未来值得跟踪。。
可以看到,财通基金历任董事长均具备任职财通证券的经历,目前新任董事长同样来自财通证券,公告显示,夏理芬现任财通证券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助理兼首席风险官、财通(香港) 董事、财通资管董事、财通基金党委书记。
此外,1月8日~1月21日,中融基金、先锋基金、泰达宏利基金、中金基金和华商基金也先后发布了高管变更公告。其中,中融基金、先锋基金和华商基金属于新任副总裁或副总经理的情况。泰达宏利基金则发布了原副总经理王彦杰离任的公告。
需要提及的是,中金基金董事长一职在由总经理孙菁代任3个月后,迎来了正式人选。1月19日,中金基金发布了新任董事长楚钢的任职公告,该公告显示,楚钢历任花旗集团副总裁、新兴市场风控经理、地方政府债券自营交易员、基金经理、拉丁美洲股票期权交易负责人及另类投资董事总经理等职务,现任中国国际金融股份有限公司首席运营官、管理委员会成员。
截至目前,成立于2014年2月10日的中金基金,已历经两任总经理,现任总经理孙菁于2015年12月31日上任,督察长一职也历经两任。另外,该公司自成立以来,已有两位副总经理先后从公司离职。
一位第三方研究人士表明,对基金公司而言,高管职位如果频繁变动可能会对公司业绩有影响,因为新人可能需要磨合期,如果不熟悉当前的环境,结果可能会再次造成派系斗争,继而影响整体业绩。但从全面来看,对于业绩有待提高的公司而言,对公司内外部资源进行整合也是寻求提升的措施之一。
若将视线拉长至2018年12月,基金公司高管发生变动的情况更为密集。根据同花顺(300033)数据统计,当月共有16家基金公司发布了高管变更公告,还有3家基金公司发布了总经理或副总经理变更公告。
基金经理加速流动
事实上,近期基金行业出现的人员集中变动,不只局限于基金公司高管层面,相比之下,基金经理密集变更的情况更为突出。记者根据同花顺数据统计,2019年1月以来,共有51家基金公司合计发布了164条变更基金经理公告。上述大多数公告内容只是涉及新任或是内部岗位调动的情况,少数为基金经理从所属公司离职事宜。
不过,“部分基金之所以增聘基金经理,可能是因为管理这只基金的其他基金经理即将离职。”上述业内人士告诉记者。
另外,从目前来看,部分基金公司已经出现基金经理离职的情况。1月22日,诺安基金(博客,微博)旗下7只基金发布了变更基金经理公告,涉及两名基金经理离任,其中一名基金经理此前同时管理着6只基金。
上述天相投顾研究员向记者指出,岁末年初多家基金公司变更基金经理,在行业内属于正常现象,有的基金经理可能想另谋高就,有的可能因为业绩差下岗,应该理性看待这个问题,“2018年股票型和混合型基金业绩表现不是很好,在基金经理的职业选择和内部考核的作用下,发生人事变动属于正常现象。”她说。
不过,业内普遍认为,如果同一只基金频繁变更基金经理,也会对基金业绩产生一定影响。上述基金公司内部人士认为,“同一只基金如果两三年变更一次基金经理,还算正常,当然,一只基金如果能保持业绩相对良好的状态,那么变更基金经理的时间范围还是越长越好。每一个基金经理对产品的管理以及投资风格,都有其擅长的方向。如果行情变化比较大,可能会进入基金经理不擅长的领域,甚至是新的经济周期,这个时候新增或者变更基金经理也是合理的。”
事实上,近年来,国内基金公司的人才流失现象逐渐凸显。2018年9月,长城证券基金分析师阎红统计,公募基金的基金经理平均任职年限仅为3.28年。在所有基金公司中,旗下基金经理平均任职年限超过4年的仅22家,平均任职年限低于两年的多达39家。
另据诺德基金FOF团队研究统计,2009年至2017年间,任职4年以上的基金经理仅占1.07%。股票型基金经理中,任职年限2至3年的人数最多,占比高达40.11%;而任职年限为1至2年的占比高达36.36%。
另一方面,前述研究员指出,就目前整个行业来看,基金经理的流动愈发频繁,原因可能是,首先,基金经理总数增多,基数大,离职的人数也就相应增多;其次,基金公司的内部考核机制和内部资源整合造成基金经理变动;最后,业绩较好的基金经理也会主动跳槽激励机制、整体实力更强的基金公司。
此外,尤其对中小基金公司而言,基金经理频繁变更,并不利于长远发展。该研究员认为,伴随基金行业的规模和利润缩水,基金公司内部资源整合,或者基金经理另谋高就等因素,可能会导致公司人才短缺,一拖多等现象的出现。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和讯网无关。和讯网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