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已授权

注册

行业分化加剧 小公司突围越来越难

2019-01-21 06:54:43 证券时报 

  经过20年的发展,公募基金行业格局已相对稳定。规模效应越来越明显,资源向头部公司倾斜,留给小公司的生存空间越来越有限。行业仿佛“大局已定”,小型基金公司面临生存和发展的焦虑。

  中小基金公司突围难

  基金行业分化明显。Wind数据显示,131家公募基金管理人去年底管理规模合计12.95万亿元。其中,32家公司管理规模超过1000亿元,合计10.6万亿元,占比公募行业整体规模的八成以上。也就是说,其余近百家公募机构合计规模只占总规模的两成左右。 行业资深人士认为,公募基金发展20年,强者恒强的格局越来越明显,头部公司在资金、人员、技术配备等方面都更具优势,更有机会向创新业务延伸扩充。“公募业务蛋糕就那么大,其他小公司参与新业务的机会很小,发展的难度非常大。”

  2018年,股票市场行情不佳,权益类基金规模萎缩,小公司权益类规模的萎缩首当其冲。由于中小公司往往还没有完成全面的产品线布局,权益基金的缩水对公司整体经营业绩的影响更为明显。“行情不好,对于一些大公司来说可能只是日子艰难一些,但对我们来说就是亏钱。”有基金公司人士表示。

  对于中小基金公司而言,“焦虑”是多方面的。

  最大的焦虑是人才。去年,一家中小基金公司的一位基金经理业绩突出,该基金经理提出薪资诉求,公司无力承担,随后该基金经理跳槽离开。“中小基金公司很难留住行业顶级基金经理。”该公司相关人士说。

  而这些公司的人才压力不仅是基金经理。“近期银行理财子公司在到处挖人,主要是中后台人员。”有业内人士分析,未来随着银行理财子公司业务的拓展,急需优秀投研人员,而中小基金的人才将是招揽的重点。

  除了人才,渠道同样令中小基金公司头疼。当大公司想着如何加强和银行合作时,小公司苦于没有机会进入银行的白名单。大公司在为养老基金发行规模操心,小公司则因为规模不达标而没有资格申报养老FOF。有的小公司FOF团队已组成两年,成本高昂,但产品遥遥无期。

  提升投研竞争力

  布局细分领域产品

  竞争愈发激烈,有基金公司坚守公募核心,完善投研体系,寻找发展机会。

  实际上,加强投研团队建设已成为很多公司的迫切需求。一业内资深人士表示,投资看业绩,有业绩才能获得更多投资者,投研实力决定了基金公司的发展空间。记者了解到,一些公司在扩充完善投研团队,对基金经理的需求比较大。受整体市场环境的影响,部分公司限制了对外招聘的名额,基金经理主要从内部选拔。

  为了应对激烈的竞争环境,中型、小型基金公司大都围绕类型产品,挖掘细分领域、特色化的布局机会。

  “中小型基金公司规模不具优势,但也更容易转型。”信达澳银基金人士表示,该公司目前的主打方向是智能量化,专门成立了智能量化投资部,覆盖从策略到品牌开发再到产品推出。2018年上报了两类智能量化产品,今年会发行两只主动量化产品。在投资方向上,信达澳银也开始重新规划,目标是全面覆盖沪港深市场,无论是量化还是基本面主动股票产品都会向沪港深三地股票延伸,今年计划发行4到5只沪港深股票基金。

  此外,债券基金仍是部分公司今年布局的重点。有基金公司市场部人士表示,机构投资者对债市热情还在,该公司计划根据机构需求发行中短债基金。

  一固收投资总监也表示,今年仍可布局债券基金,相较而言有一定的确定性。“虽然债牛进入后半场,但不论是牛市还是熊市,债券都有适合的投资品种。目前来看,缩短久期可以实现较好的收益,公司今年还将布局多只债券类基金”。

  在A股市场震荡低迷的大背景下,权益类产品面临发行难的问题。上述信达澳银基金公司人士表示,销售难度与日俱增,银行对小基金公司的准入门槛逐步提升,规模和业绩的要求更加严格。

  还有部分中小公司将发起式基金作为突破口。深圳一家合资基金公司市场部人士表示,将发行2只发起式基金。“希望产品尽快成立,在当前市场点位布局新产品,容易做出业绩。”

(责任编辑:唐明梅 )
看全文
写评论已有条评论跟帖用户自律公约
提 交还可输入500

最新评论

查看剩下100条评论

热门新闻排行榜

推荐阅读

    和讯热销金融证券产品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和讯网无关。和讯网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