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已有银行尝试推出完全模仿货币基金运作模式的类货币理财,同时估值方法采用净值法计价,打造银行版市值法货币,该产品的运作模式可能是新规后类货币理财未来的转型方向。
银行理财转向货币基金,对传统货币基金构成一定的竞争压力,具体影响仍有待监管细则进一步落地。
作为未来银行理财净值化转型的重要方向,类货币理财的走向也引起了广泛关注。本文对类货币理财的运作模式及最新发展进行了简要梳理与总结。
理财转型重要方向:类货币
打破刚兑是资管新规的基本精神,金融机构对资管产品应实行净值化管理。银行理财由于体量大,且一直以来习惯于成本估值、资金池运作,按照新规要求将面临巨大的净值化转型压力。
银行理财如何转型?从当前银行理财产品的投资者类型、产品结构来看,类货币产品应当是银行理财未来转型的重要方向。
银行理财投资者整体偏保守。从各风险等级产品募集资金规模来看,产品风险等级均在三级以下,其中一级和二级产品占比在80%以上,高风险产品(四级、五级)占比极低(低于1%)。
银行理财一直以来收益表现稳健,投资者和银行均适应了这种低风险模式。银行理财背靠银行信誉,经过十多年的发展,已形成刚性兑付的惯性,同时收益表现也比较稳健。从披露了到期收益情况的银行理财来看,最终的收益率基本稳定在预期收益率附近。银行理财这种保本保收益的特征,加上资金池的运作模式,实质上演变为表外的存贷款业务。
![]() |
![]() |
[1]银监发〔2011〕91号文要求加强1个月以内理财产品信息披露,随后银监会口头叫停了1个月以内理财发行。
类货币理财运作模式
按照中国理财网的分类,T+0类理财产品共1928只,此处的T+0类是指开放式理财,赎回到账可能是T+0也可能是T+1。
我们将类货币理财定义为低风险的开放式产品,对应风险等级为一级或二级,则目前类货币理财产品共有1191只,其中18年发行79款。
1、早期类货币:非标、期限错配
早期的类货币理财在运作模式上更接近于传统的理财产品,投资组合涉及非标、长期限、低评级债券,甚至可能通过资金池模式来满足短期的赎回需求。
案例1:A银行W产品
本产品是典型的早期类货币产品。从条款设计来看,W产品具备了固定净值(1元)、实时申购赎回、红利转投资等货币基金的基本特征。
![]() |
估值方法上,对于投资组合资产均采用摊余成本法计价。
![]() |
![]() |
![]() |
![]() |
17年11月资管新规征求意见稿颁布之后,银行理财尽管并未开始全面调整,但也已开始进行尝试。今年以来发行的类货币理财中超过一半为净值型产品,而在2017年这一比例仅为24%。
此处的非净值型产品主要是约定了预期收益率/参考收益率的银行理财,一般不提供估值,也很少披露投资组合信息,跟之前的预期收益型产品没有本质区别。而净值型产品则会提供产品净值,信息披露频率和质量更高。不过这种净值型产品的估值方法主要是摊余成本法,很少有完全采用市价法的产品。
今年部分净值型产品也开始进一步向货币基金运作模式转型,例如只投资标准化资产,甚至条款设计完全模仿货币基金。
![]() |
B银行在今年2月推出了“Y产品”类货币产品,在产品设计上进一步向传统货币基金靠拢。
![]() |
投资比例方面仅做出了大致的限制,现金、银行存款、货币市场基金、同业存单、利率债等具有高流动性资产投资占比不低于30%,AA级以下债券及其他固定收益类资产投资占比不高于70%,具有较大的调整空间。
不过,对于具体投资标的和整体投资组合的期限并未进行明确的限制。
产品杠杆方面参照公募基金,设定为140%。
![]() |
![]() |
Y产品的投资组合中主要是债券,银行存款比重较低。具体来看,商业性金融债占比73.71%,企业债券占比26.22%。前五大重仓券是商业银行二级资本工具,到期期限/存续期均超过了货币基金的投资范围。整体来看,Y产品的投资组合存在比较严重的期限错配,考虑到支持实时赎回,流动性压力较大。
![]() |
![]() |
![]() |
![]() |
近期B银行推出的“Z产品”类货币理财在运作模式上几乎完全模仿货币基金,同时估值方法采用净值法计价,打造银行版市值法货币,该产品的运作模式可能是新规后类货币理财未来的转型方向。
案例3:B银行“Z产品”(募集中)
![]() |
![]() |
![]() |
债券回购和银行存款相对特殊,基本无法使用市值法估值,因此采用实际利率法按摊余成本法计价,这也是当前公募基金所广泛使用的估值方法[1]。尽管整体采用市值法计价,但收益波动较大的债券回购以摊余成本计价,在短久期、高评级的组合策略下,净值仍能维持相对稳定。
![]() |
“Z产品”是迄今为止最为接近货币基金银行理财产品,具体的产品设计和运作模式上也符合资管新规的要求,未来银行理财如果向货币基金转型,很可能参照这种模式。
[1]参见基金业协会《中国基金估值标准(2017年版)》http://www.amac.org.cn/cms/article?ID=392743
如何看待类货币理财?
银行理财转向货币基金,对传统货币基金构成一定的竞争压力,具体影响仍有待监管细则进一步落地。
在目前的监管态势下,涉及非标的类货币理财规模将会逐步压缩。不过,我们也可以看到全部投资标准化资产的类货币产品(如“Y产品”)由于在期限错配、流动性管理上没有严格限制,收益率已经处于货币基金中高水平。由于同样具有高流动性,对于投资者也具有了较强的吸引力。
目前对银行理财面临的一个约束是5万元的投资门槛以及更复杂的购买流程,而低门槛是货币基金的一项重要优势。例如余额宝99%的持有人为个人投资者,人均投资金额仅为3300元。不过在类货币理财收益高于货币基金和存款的情况下,如果投资者将其视为存款的替代品,这样来看5万元的投资门槛可能并不算高。和货币基金相比,虽然此种类货币产品规模并不大(“Y产品”444亿元,“X产品”95亿元),但增速依然可观。
![]() |
风险提示
监管细则进一步落地,理财收益率下滑
![]() |
![]() |
本文首发于微信公众号:固收彬法。文章内容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和讯网立场。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请自担。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和讯网无关。和讯网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