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问题不断:ETF存多处“暗伤”
ETF成分股“禁止现金替代”可能出现的问题,基金业早已发生过。在2005年第三季度宝钢股改停牌期间,因“禁止现金替代”,投资者也可用宝钢换购上证50ETF套取股改送股。这也远不是ETF运作中存在的唯一“暗伤”。中国平安8.6亿限售股3月1日解禁后,就有业内人士指出,平安小非或借上证50ETF曲线减持避税。从成本来看,通过50ETF曲线减持,交易总成本应小于1%,远低于二级市场上直接抛售解禁股被征收20%所得税。有基金公司人士也向本报记者透露,此前就有“小非”绕道ETF减持解禁股,“至少不用公告。”
【详细】 |
|
二:ETF管理水平有待提高
基金业界其实很早就已经关注到ETF成分股“禁止现金替代”可能出现的问题,而在ETF中尽量避免这种情况的发生。为此,深证100ETF早在2006年6月就取消了“禁止现金替代”设置,除“必须现金替代”的成分股外,其他成分股均设置为“允许现金替代”,这样一来,直接解决了股改、配股等情况下停牌股借ETF通道进行交易的问题。
业内专家指出,从2009年180ETF和180治理ETF的申购赎回清单出错,到近期180ETF的招行配股权时基金换购出现纰漏问题,都说明基金公司的ETF管理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
【详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