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亿私募内斗!创始人发声:我才是实控人,被社会闲散人员暴力威胁!

2021-10-14 11:57:30 每日经济新闻 微信号 

  昨日百亿级量化私募鸣石投资控制权纠纷成为资本市场热议的话题,17点40多分,鸣石投资发布声明称,公司自成立以来一直由持股超50%的单一大股东李硕控制,股权结构稳定清晰,公司董事会决定暂停袁宇策略技术部负责人的职务,由公司股东、合伙人王晓晗负责策略技术部日常工作。

  随着事件深入发酵,之后被暂停职务的创始人袁宇发布最新声明称,他才是这家私募的实控人,旗下的公司持有鸣石85%的股权,而总经理李硕名下持有的50%股权都是代持,此前签过《股权代持协议》,事实上并非股东。

  袁宇发声明:“自己才是实控人,李硕名下50%股权是代持”

  10月13日,百亿级量化私募鸣石投资控制权纠纷成为资本市场热议的话题,17点40多分,鸣石投资发布声明称,公司自成立以来一直由持股超50%的单一大股东李硕控制,股权结构稳定清晰,从未发生过变化,公司各项投资决策和管理制度健全。公司作出两个重要决定:鉴于袁宇在策略技术部管理过程中,出现了不利于公司长久发展的举措。根据公司管理制度,公司董事会决定暂停袁宇策略技术部负责人的职务,由公司股东、合伙人王晓晗负责策略技术部日常工作。目前公司日常经营一切正常,策略研发一切正常。

  另外为保障投资人利益,公司决定,自10月14日起暂停公司旗下产品申购,产品赎回不受影响。随着事件深入发酵,之后被暂停职务的创始人袁宇发布最新声明称,他才是这家私募的实控人,旗下的公司持有鸣石85%的股权,而总经理李硕名下持有的50%股权都是代持,此前签过《股权代持协议》,事实上并非股东。袁宇在声明中表示,2017年,基于多年的友情与信任,松盟与李硕签订《股权代持协议》,委托李硕代持鸣石的50%股权,代持情况在投资尽调过程中,鸣石均曾披露。

  2021年10月12日,松盟已正式函告李硕,解除委托代持关系,收回鸣石的50%的股权。另外袁宇还在声明中提到,其近日进入鸣石办公室时,遭遇李硕纠集社会闲散人员,占据公司办公室,以暴力、人身威胁等方式阻止其进入;另外从其股权代持协议来看,其签订于2017年1月16日。实际出资方为上海松盟投资管理有限公司,股权代持方是李硕。从目前公开信息来看,李硕的确是公司的实控人,至于他和创始人袁宇之间有没有其他协议,至少外人是看不出来。

  启信宝数据信息显示,上海鸣石投资管理有限公司成立于2010年12月9日,从股权结构来看,李硕出资500万元持股比50%;其次是上海松盟投资管理有限公司出资350万持股比35%;王洋、周晟分别持股10%、5%。作为鸣石投资的股东之一,上海松盟投资由袁宇、李硕、王晓晗、袁庆和、陈红青等5人共同成立,法人为袁庆和。从股权结构来看,袁宇持有上海松盟投资72.5%的股权,而李硕在松盟投资的持股比例为10%。

  《私募基金管理人登记须知 》明确指出严禁股权代持

  随着量化私募巨头鸣石投资股权纠纷的发酵,越来越多的内幕正浮出水面,对于袁宇爆出的股权代持问题,从法律的角度来看,将是怎样的情况呢?北京安博(上海)律师事务所程金海律师告诉《每日经济新闻(博客,微博)》记者,“目前来看,如果代持协议真实的话,有两点需要注意,首先是代持协议仅仅是对内有效,对外不具备约束力,对外还是以工商登记信息为准。袁某如果认为自己的利益受到损害,可依据代持协议向法院提起违约诉讼。其次是鸣石若是私募管理人,基金业协会明确,必须穿透到实际持有人,若有代持,公司如果没有公示,应当受到处罚。”

  另外《每日经济新闻》记者查阅基金业协会2018年12月更新的《私募基金管理人登记须知 》了解到,在《须知》中第五点的机构出资人及实际控制人相关要求明确指出,严禁股权代持,申请机构出资人应当以货币财产出资。出资人应当保证资金来源真实合法且不受制于任何第三方。申请机构应保证股权结构清晰,不应当存在股权代持情形。出资人应具备与其认缴资本金额相匹配的出资能力,并提供相应的证明材料。

  其次是股权架构要求,申请机构应确保股权架构简明清晰,不应出现股权结构层级过多、循环出资、交叉持股等情形。协会将加大股权穿透核查力度,并重点关注其合法合规性。

  第三是股权稳定性要求,申请机构应当专注主营业务,确保股权的稳定性。对于申请登记前一年内发生股权变更的,申请机构应详细说明变更原因。如申请机构存在为规避出资人相关规定而进行特殊股权设计的情形,协会根据实质重于形式原则,审慎核查。另外实际控制人应一致追溯到最后自然人、国资控股企业或集体企业、上市公司、受国外金融监管部门监管的境外机构。在没有实际控制人情形下,应由其第一大股东承担实际控制人相应责任。

  上海鸣石投资管理规模在百亿级以上,私募排排网数据显示,截至10月12日,鸣石投资今年以来整体收益为39.77%,公司在私募排排网的展示的私募产品204只,若触发大量赎回,将对公司的管理规模产生较大的影响。虽然公司为了保障投资者利益,公司决定,自10月14日起暂停公司旗下产品的申购,产品赎回不受影响。从公司体量来看,随着事件的发酵,投资者赎回是避免不了的。比如曾经的百亿级私募于翼资产也曾爆出公司核心投研人物的出走而导致规模缩水,在今年7月的时候,私募圈频频传出公司的投研核心人员陈忠要离职的消息,导致部分客户选择赎回于翼资产旗下产品。

  记者|杨建

  编辑|吴永久 孙志成 王嘉琦

  校对|卢祥勇

  封面图片来源:摄图网(图文无关)

本文首发于微信公众号:每日经济新闻。文章内容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和讯网立场。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请自担。

(责任编辑:王治强 HF013)
看全文
写评论已有条评论跟帖用户自律公约
提 交还可输入500

最新评论

查看剩下100条评论

热门阅读

    和讯特稿

      推荐阅读

        和讯热销金融证券产品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和讯网无关。和讯网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